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姜飞:从“美丽乡建”看“生活美学”

作者:时间:2023-04-02点击数:


7406

差差答答免费区国精产品院长姜飞


导语:2023年3月18日下午,由中国网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艺术之力——共塑中国美丽形象”学术论坛在京召开。论坛旨在聚合在艺术领域传播中国声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探讨如何在当今的对外文化交流中构建美丽中国形象,助力国家文化传播。本次论坛中,差差答答免费区国精产品院长姜飞以《从“美丽乡建”看“生活美学”》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非常感谢活动主办方的邀请,也很高兴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与在座的诸位进行互动与交流。


边界视角与换位思考 

 

参观完此次举办的“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我感觉自己也用心体会了一场美的盛宴,因而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几点感受和思考:

首先是创造力与文化张力。当我们谈及艺术,它的创作一般与激情有关。而生活虽需要激情,但更多是日常和延续。激情与平淡的张力,类似艺术与生活的张力,很难想象一个人始终保持艺术的激情,也很难想象一个人始终平淡而不幻想激情。所以,创造力大多存在于这个边界地带。从边界的视角来看这个展览,可以说对“乡村”和“艺术”两个词有了认知上的突破——提到艺术,大多数人都会想象艺术家在美好的环境里挥洒颜料;提到乡村,大家更容易对中国传统农村有一个脏乱差的刻板印象。而“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是一种实践上的美学,它突破了对“艺术”和“乡村”的两种刻板印象,从而创造出了相对平衡的中间感,二者彼此互构和互相阐释。为此,请允许我为这些生活美学创造者点赞,也为能够将这些“美”呈现出来的布展、策展人点赞。

第二是换位思考和人文关怀。本次展览中很多细节只要我提到大家就能立刻想起来:比如展览中的动物园主题作品,它以还原动物视角的方式进行创作——请一只猩猩来作画;再例如展示艺术家和村民眼中“熊”的形象的差别,这样的作品体现了不同主体间视角的转换,从而创造出更贴近生活的艺术;村民回归家乡作导游或乡村设计师、打造重工业风格的度假小镇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时空的跨越,又充满了换位思考的美学魅力。一般来说,艺术作品中呈现的大多都是英雄主义或政治人物,并且会被记录到精美的相册中,体现那种精英感,但此次展览却打破了这种界限,回归了生活本真。


70A4

姜飞院长论坛演讲现场


 生活美学的国际传播 

 

艺术家的生活似乎被很多人想象为,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美感充溢、激情澎湃的环境中,对他们来说生活是艺术激情的延续,而普通人的生活则更多围绕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想象中非常极端的两种生活状态,疏通“堵点”的方式,除了生产生活基础的升级(装修房屋)之外,还有更广泛的大众审美的经验分享,这就进入到大众传播的领域。当大家在欣赏乡建和乡村美学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如何更好的传播美的生活”。一个美好的展览如何有一个国际传播的视角?这样的展览如何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广泛认知并具有一定影响力?这就涉及到“生活美学”和“国际传播”的问题,在此举几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17、18世纪盛行的英式下午茶,凡参与者一定要精心打扮后方可入座,这种活动只不过是大家聚在一起喝茶吃点心,但却是一种整体的生活美学体现,带着不同凡响的仪式感。我和我夫人曾在加拿大的一个英式小镇中体验过一次,当看到英式下午茶间的中国瓷器,看着外国人也喝着中国传统的茶时,觉得其实很多东西在我们国内都有,并没有什么新奇,而当我们怀着对其生活方式的向往的心态去消费和体验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他们正是以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的营造来进行了价值观念的整体传播。

再举一个例子,样板房是房地产商销售的必备工具,但起初这样的配置并不是必须的,而现在的房地产公司一定都会有样板房,这就引导着顾客开始对买房后的未来生活展开憧憬与想象。当沉浸在对美好生活构想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进入了生活的美学,想象着购房后所能享受它所带来的美好生活。所以样板房也可以能被视为整体生活美学的一种营销手段。

中国国际电视台非洲分台(CGTN Africa)的首个海外分台,2012年1月11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开播,开始向非洲传递新闻节目,而受众对这些信息的接受仅停留在表面。再之后,大家熟悉的一部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以斯瓦西里语翻译传播到了非洲。统计数据显示,有高达70%的坦桑尼亚电视用户观看过《媳妇的美好时代》,其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TBC1非黄金时段首播,竟爆火三个月,创下超高的收视纪录。观看这样的影视剧之后,非洲人民通过中国家庭酸甜苦辣的故事看到和接受到的是其背后所呈现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与通过新闻节目无法获得的信息,它更加生动,更加贴近人心,更让非洲人民向往。这是非常成功的中国“生活美学”的国际传播案例。

 

姜飞院长论坛发言及演讲现场


美学复兴的美好时代  


让我们再回归到今天展览的主题。当我们用乡建,将具有刻板印象的乡村生活向充满激情的艺术生活转变,并且用其中的传播美学和生活美学来填充生活时就会发现,中国正在经历美学复兴的美好时代。

这让我想到费孝通先生的一句话,大概内容是 “我前半生思考的是如何让中国人富起来,我的后半生是思考富起来以后的中国人该怎么做。”我们以前将乡村视为传统的对美的体现,现在我们把工艺美学和生活的美学结合起来,从而再现中国人现存的生活状态,这是否也可视为中国美学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借由这个思路,是不是“乡建”就可以被称为新的“乡村美学”呢?

如今,创造力的释放与西方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上达成了一种同步,这种同步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用美感将生活包围。中国从脱贫到乡村建设,然后乡村建设的下一步是什么?那就是费老所说的美丽中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三美境界!

最后,再次感谢主办方,我非常荣幸受邀参观此次展览,感触颇深,谢谢大家。

转载自公众号“艺术中国”

排版 | 张佳怡

审核 | 崔灿





Copyright @ 差差答答免费区国精产品-百度百科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